馬嚴:
CERNET建設已經經歷了25年時間,現在回過頭來看,當年國家做出建設CERNET的決定,是一個非常重要,也非常英明的決策。眾所周知,人類社會的進步經歷了從農業社會逐漸向工業社會,再向信息化社會發展的演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才是最關鍵的推動力量,而人才的培養要靠教育。1994年,57位學部委員聯名向國家主管部門上書要求建設互聯網,培養網絡方面的專門人才,從事網絡領域的技術研究。CERNET建設的車輪就此起步,從此再沒有停下。
CERNET最初是以高校作為基本接入單位建設的。1993年,開始策劃建設教育網之前,清華大學、中科院和北京大學已經有了三個自建的校園網絡,于是,這三個網絡就順理成章成為了中關村地區教育科研示范網的試驗單位。隨后,北京郵電學院(后更名為北京郵電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一批國內重點學校,陸續建成自己的校園網。1994年,在當時國家計委和國家教委主管領導的支持下,正式啟動了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的建設。
CERNET決策之初,IBM公司曾提出,“我們有技術,有設備,你們不用自己建,用我們的就好了”。當時,國家教委的主要領導與技術人員和負責具體工作的同志就此進行了專門研討。最終決定,“自己建設中國的互聯網”。
建設CERNET的過程,就是我們熟悉互聯網技術,培養中國互聯網人才的過程。第一,通過建設CERNET,帶動中國高校的校園網建設和普及。第二,利用校園網的技術力量和教育網建設的科研成果,完成中國眾多高校網絡的互聯互通。第三,基于CERNET開展網絡學科建設和網絡技術研究,讓眾多學子有機會深入學習TCP/IP技術,開展計算機網絡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研究。第四,這些專業網絡人才畢業后,將走向各個行業,從而推動我國信息化發展和應用,為我國信息化戰略發展奠定基礎。第五,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與國際互聯互通的能力,促進國家經濟文化綜合實力的提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升我們的國際影響力。
可以說,建設CERNET無論是在當時還是今天,都是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英明的國家戰略決策。